首页 > 武侠小说 >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研究 > 第二节 经济背景:新型经济形态与我国经济发展

第二节 经济背景:新型经济形态与我国经济发展(1/2)

目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切政治行为和社会关系从根本上说都源于其所处的生产力基础。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作为一种崭新的政治现象,网络参与的兴起和发展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之下,并受到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制约。我国公民网络参与的发展至今不过十年的时间。从国际来看,过去的十年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方兴未艾,但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面临下滑风险。从国内来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但同时出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在新的科技革命兴起、国内外经济形势风云变幻的背景下,国内经济社会矛盾积聚与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不断强化同时发酵,普通民众进行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热情持续高涨,而由于制度化政治参与途径供给不足,网络参与就成为我国公民发表政治观点、维护自身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新的途径与机制。

一、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方兴未艾

(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

自上个世纪“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知识生产加速,人类知识总量呈几何级增长。在西方,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和空前的规模突飞猛进,经济知识化趋势日益明显。进入90年代后,以新知识和高新技术为基础,特别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支柱的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将人类社会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the knowledge economy)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发表的《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对知识经济作了明确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报告较为系统地讨论了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知识经济测度的指标体系与统计数据问题,从而使知识经济从概念本身到其主要特征和地位都有了比较完整的概述。回望人类文明史,正如种植和养殖技术革命推动人类进入农业经济时代,蒸汽机和电气技术革命推动人类进入工业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前所未有的效率不断产生新的知识,提高知识生产率并最终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在此之前的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也印证了类似的趋势:人类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则是每3年翻一番。据统计,2000年人类知识的99.4%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获得的,而只有0.6%的知识是80年代以前积累的。预计到2050年,人类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届时将只占知识总量的1%,知识增长速度的变化可以用“核裂变”来形容。

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相比,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其显著特征。第一,知识经济是全球化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和消费为基础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必然超越国别的界限成为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知识经济既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必将经济全球化推向更为深入的层次。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全部高科技领域独占鳌头,国家间的技术合作交流是实现共赢的保障。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活动必然会打破地区和国家的壁垒,让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第二,知识经济是信息型经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应该说知识经济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是信息社会的经济形态。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传统产业构成威胁的同时加深了对其全方位的改造。它使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说知识经济的本质需求是对高新技术的掌握,那么获取高新技术的背后就是对创新和有用信息的及时获取。特别是20世纪末互联网络技术的异军突起,使整个社会经济形态日益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使经济发展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第三,知识经济是人本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力、技能和创新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得到极大重视,人力资源超越其他资源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支配地位,知识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人本化趋势。人才成为企业生存、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和经济附加值的来源。国家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本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为新知识的生产者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尊重。

(二)网络经济异军突起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发生了重要转向,网络经济异军突起,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最具活力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是一种以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和工具,以知识要素为主要驱动要素的新型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将网络经济定义为:“网络经济是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网络经济是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经济主体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及金融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等主体的经济行为都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网络,不仅要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经济信息,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直接在信息网络上进行。网络经济是以信息产业为基础的经济,它以知识为核心,以网络信息为依托,采用最直接的方式拉近服务提供者与服务目标的距离。在网络经济形态下,传统经济行为的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网络成为企业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主要媒介和实现场所。”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带来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催生了网络经济的勃发。网络经济与以往经济形态的不同首先表现在网络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经济的发展靠智力而不是靠资本、资源或劳动力。在网络经济中,创新成为第一驱动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成为新型市场主体生存和发展的诀窍。其次,不同于传统的实体经济,网络经济的外在表现方式是以虚拟化形式出现的虚拟经济。但是这种网上虚拟经济并不与网络外部物理空间中的现实经济相脱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大力培育和促进虚拟经济的成长,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大共识。第三,与传统经济形态相比网络经济强化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突出了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动性。这种互动的商业运行方式更加以消费者为中心,甚至将消费者纳入商品生产的全过程,目的是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企业通过和顾客的沟通与互动,为了满足每个消费者的个性需求而进行生产。网络经济伴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而产生,它改变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并进而引发企业的组织形态、管理方法及营销模式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与此同时,互联网经济也对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网络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以信息产业迅速崛起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经济将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经济体系中其他产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首先,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会对一些技术落后的产业形成巨大的冲击,使其逐步走向衰退,被新兴的产业部门所代替。其次,信息产业可以通过与其他产业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推动某些产业部门进行调整改造,进而对传统产业部门注入新的活力。第三,信息产业通过与传统产业的相互作用,加强传统产业间的协作和联系。信息产业是处于产业系统中的顶层产业群,对传统产业部门起到支配作用,可以加强传统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外部环境,能够提升各传统产业在网络经济的大环境下彼此的关联和协作,更便于产生新的产业类型,使产业系统逐步走向精细化、复杂化。

网络经济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新型的商业模式不仅仅包括依托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各种B2B、B2C、C2C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如淘宝网、阿里巴巴、京东商城),还包括各种通过信息传递分享模式变革所激活的新兴商业模式(如大众点评网、口碑网)。网络经济环境下,信息的功能和价值被凸显出来。企业获取、传递和积累信息的能力成为其能否在网络经济时代具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加快了信息、资金、要素的流动速度,产生了网络营销等新的营利方式,同时伴随着企业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运营管理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重大转变。

网络经济改变传统消费习惯。网络经济时代人们逐步抛弃了传统的消费习惯,足不出户的购物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新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从年轻人向全社会逐步扩散,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成为网购一族。权威机构“艾瑞咨询”的调查显示:2009年家居日用类商品成为网购的新宠。以淘宝网销售额排名数据为例,家居日用商品已超过服饰、手机、化妆品,成为淘宝交易额最高的商品品类。这表明,在线网购在居民购物方式中变得越发重要。与此同时,在线购物真正迈入了大额消费时代。此前,网购平均消费金额往往只有区区几百元。如今大额支付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广泛应用使网络购物不再受消费数额的局限。

二、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与风险并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令世界惊叹的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1986年超过1万亿元,1991年超过2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2011年超过47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979~2010年年均实际增长9.9%,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六位;2005年超过英法两国,居世界第四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01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5000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上升到2011年的218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上升到6977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从1978年的210.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3302亿元。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生存资料支出比重明显降低,发展和享受资料支出比重明显提高。居民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城镇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8年的37.9%,农村则由67.7%下降到43.7%。201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6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中国GDP的比重占世界GDP总量从2005年的5%上升到2010年的9.5%。

以上数据说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根本上说这得益于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充分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将中国带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这种经济体制自身的弊端越发明显,所有制单一、政企不分、平均主义“大锅饭”、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等问题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逐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着眼,准确抓住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在不足,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因素,建立起了充满生机活力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做了规定,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发表“南巡讲话”后,中国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势不可挡地展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修仙双穿:惊悚世界成我后花园 直播:修真界变沙雕,关我何事? 诸天万界之魂破苍穹 截神 不朽神魔诀 我瞎编功法,你们怎么都成大帝了 开局天尊亲子,杀到诸天胆寒 抗战:开局一把98K杀穿淞沪 我都快成神了,你把我踢出队伍? 玄幻:开局重生当纨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