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小说 >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研究 > 第三节 技术背景:互联网及其政治影响

第三节 技术背景:互联网及其政治影响(1/2)

目录

基于计算机处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巨大进展,国际互联网在信息传播速度、网络空间拓展和网络普及应用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地球通过互联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人类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面貌,也改变了社会公共管理模式。互联网为网络参与的勃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使政治参与在虚拟世界中变成可能。互联网和网络参与把传统意义上位于政策过程边缘的普通民众推向了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前台,我国传统的政策权力配置结构和政策过程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一场公共领域的革命正在酝酿。

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兴起

(一)互联网发展简史

互联网(Internet)又称因特网、交互网、国际互联网等。联合国网络委员会(The Federal Networking Council,FNC)通过的一项关于“互联网定义”这样描述和定义互联网:“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1通过全球性的唯一地址逻辑地连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网络间协议”(IP)或今后其他协议的基础之上的。2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间协议”(TCP/IP),或者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网络间协议”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3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

从技术上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互联网诞生阶段;以对原始互联网的替代和扩展为特征的成熟阶段;以全球互联商业网的发展为标志的第三阶段。互联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美国出于国际竞争需要和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所形成的技术构想。这一时期互联网络的核心技术一个是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另一个是开发包交换技术,使讯息能通过其他节点发送到最终目的地。根据上述思路,研究人员于1969年把分布式网络概念引入了阿帕网原始的计算机联网网络。起初阿帕网仅同四个研究机构的节点相连,后来稳步扩展,并制定了一套协议,可以用不同的协议进行跨网交流。由此产生的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联网协议(TCP/IP)于1981年成为标准。到1983年,以阿帕网为骨干的新型互联网络终于诞生,这一时期的互联网称为原始互联网。1986年,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主持下,阿帕网进一步功能扩展,开发了更多应用领域,创建了自己的网络(NSFnet)。1990年,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使其成为互联网的一个多媒体分支。万维网的成果是首先将800个计算机网络和160000台计算机连接起来,然后并入互联网运行。网络技术向非国防群体的转移在1990年到达顶峰,国防出资的阿帕网已不复存在,此时的骨干网是NSFnet,这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互联网的商业应用直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才开始,商业化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催化剂。本来由政府开发创造的互联网,现在已经不受政府的管束和监督,多种商业骨干网已经处于网络发展的主导地位,通过它进行的商务活动也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这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当前网络的发展已经从Web1.0走向Web2.0了。在Web2.0时代,网络应用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网络用户不再悠闲地冲浪和被动地阅读、倾听或观看,而是动手做,从事共享、社交、协作以及最重要的事情——创作。”“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体系的升级换代,从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能和力量主导的体系。”网络以开放的胸怀和分享的精神,从最初的单纯获取信息的工具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帮手、社会交往的新平台。在网络技术革新的推动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互动交流模式逐渐在网络空间中形成,成为网络交往的新范式,扩大了人们交往的空间,丰富了人们交往的形式,出现了与现实社交网络相互融合的局面。1995年,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就曾预言:“网络真正的价值正越来越和信息无关,而和社区相关。”“互联网正在迈向一个全新的时代,即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简称SNS)时代”,分享和互动成为关键,“这种改变绝对是革命性的”,“它的深刻意义在于,它以人为本,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的远景就是基于互联网的真实的人际关系网络,旨在构建一个真实的网上社会”。

到目前为止,互联网发展大体走过了一条“精英游戏——大众参与——商业渗透”的道路,网络从最初的技术平台演变成人们沟通交流的平台,并渗入到了商业、金融、政府、医疗、科研、教育等各个社会部门,网络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已经从一个学术、科研和军事专用网络演变成一个人类生活的新空间。

(二)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1.开放性

互联网一批创始人共同编写的《互联网简史》中这样说:“互联网的关键概念在于,它不是为某一种需求设计的,而是一种可以接受任何新的需求的总的基础结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编辑的《理解信息的未来——互联网及其他》一书中认为:“开放的网络是指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这些信息可以来自各种类型的提供者,可以给各种类型的用户使用,可以经过各种类型的网络服务机构,而且这种连接应该是没有障碍的。”开放性是因特网最根本的特性,分布式的网络体系使得互联网上的各个计算机之间没有从属关系,每台计算机都只是网络的一个节点,它们之间都是平等的。同时,包切换使得人们无法阻止网上信息的传递,除非把因特网全部摧毁,否则就无法阻止仍然连在网上的计算机之间互相传递信息。采用TCP/IP协议保证任何一个局部的、单独的网络只要遵循该协议即可接入,从而实现跨国界的信息传递。互联网这种最大限度的兼容和开放,使其规模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

2.互动性

互联网“点对点”的信息传输功能使得它成为私人之间通讯的极好工具,电子邮件、OICQ、MSN等个人通讯软件的发展,配合其语音、视频等多媒体功能,让人与人超越了地理限制,在互联网上自由驰骋。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具有较好的“多对多”交流方式,通过网站、博客、论坛、QQ群等网络工具,实现多人间信息即时传递。互联网超越所有传统媒体成为成本最低、交流面最广的媒介。相比报纸、电视等媒体,互联网的信息传递更具有个性化、多元化,接入互联网的每个电脑终端可以选择性地吸纳、传播和分享信息,它创造了全新的、平等的、没有强权或中心的信息空间,引起了传播从单向到交互的质变。

3.自由性

“互联网是一个没有守门人的论坛。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和网络账号都可以成为出版商。在网络上,你可以接触到成千上万的潜在读者而无需花费多大成本,并且你不需要说服编辑、出版商或制片人,你的思想值得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相对于传统的大众媒体,网络舆论的主体可以在没有“把关人”的媒介中自由表达意见,在不违法的情况下,他可以把自己的信息接入互联网,自由自主地发布到世界所有的角落,并且只要他的见解是有价值的,它就天生地会被广泛传播。互联网上志同道合的受众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就某一焦点事件自由发表意见,达成共识,进而形成舆论,而往往这种自由的表达在现实社会中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实现。

4.虚拟性

互联网连接了全球亿万的计算机“节点”,使每一台计算机都成为网络世界中的一个“位置”,而这个位置的延伸和组合,则塑造出一个超越物理世界的虚拟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不再具有现实物理空间的可触摸和可感知的时空位置和形态。网络虚拟空间具有许多不同于现实物理空间的特点。首先是数字化。网络上信息的存在形式都是数字化的,即信息是以比特(bit,即0和1)形式存在的。比特作为“信息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其次是隐匿性。人们在网上交流过程中,可以任意隐匿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真实世界的身份、角色,任意设计、描绘自己的出场形象,以多重身份从事网上活动和交往。“在Internet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第三是符号化。在网络上交流的主体大多不表明具体的社会身份和定位,而只存在一个简单抽象的IP地址,使用化名式的“网名”作为其身份标志,置身于虚拟社会中,活生生的人成了一种虚拟符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修仙双穿:惊悚世界成我后花园 直播:修真界变沙雕,关我何事? 诸天万界之魂破苍穹 截神 不朽神魔诀 我瞎编功法,你们怎么都成大帝了 开局天尊亲子,杀到诸天胆寒 抗战:开局一把98K杀穿淞沪 我都快成神了,你把我踢出队伍? 玄幻:开局重生当纨绔
返回顶部